鳳臺新研會組織“學術研究會”會員參觀鳳臺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園 圖文/淮上老驥 2020年6月11日上午,鳳臺縣新四軍研究會組織“學術研究會”20名會員,冒著酷暑,驅車前往淮南市潘集區參觀“鳳臺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園”和“鳳臺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瞻仰革命先烈遺容,學習革面前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紀念園籌建于2003年,位于淮南市老潘集。紀念園里收錄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重點人物、重要戰斗的歷史資料、遺址、遺跡和文物等近200幅圖片和部分實物。真實地再現了無數革面前輩出生入死,赴湯蹈火,感天地、泣鬼神的英勇壯舉。今年,正是“鳳臺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8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大家懷著對革命前輩無比敬仰之情,認真聆聽解說,仔細觀察圖片資料,用心記錄、拍照,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 部分革命前輩事跡: 自覺投身革命的知識分子張太沖 胡煥亮 張太沖(1907-1998年)原名張敬生,生于清光緒三十二年,祖居安徽省鳳臺縣城關鎮。父、祖輩皆以經商為業,郊區尚有祖上遺下薄田十余畝,本屬殷實人家,但父親去世較早,兄妹五人全靠母親一人拉扯長大,生活依然比較清苦,從小便養成了自強自立的性格。 張太沖八歲讀書,發憤求進,學業優良。小學畢業后,進入鳳臺師范講習所繼續深造,進一步奠定了文化基礎知識,社會知識面也更加豐富。他目睹反動政府的腐敗無能,思想上已萌生了叛逆的念頭。1919年,反帝反封的“五四”愛國運動爆發,革命思潮波及鳳臺,他和許多進步學生一起參加學聯,走上街頭游行示威,熱情宣傳“五四”精神,散發傳單,進行演講,呼吁民眾與社會反對北洋軍閥政府喪權辱國的外交政策。聲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愛國學生運動。由于他的突出表現,在同學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 1926年師范畢業后,張太沖先后應聘在史集、城南、立達等五所小學任教,后又轉任城西小學校長。教書之余,張太沖非常注意在師生中致力于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工作。此間,他開始接觸到中共地下組織,在中共地下黨員的影響下,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與鉆研進步書籍和刊物,接收新思想,崇尚新潮流。1928年,受縣教育界聯合會委托,張太沖開辦了夜校,為中共地下黨員蔡效唐領導的縣警備大隊官兵上課。1935年,張太沖結識了文昌宮小學教師、中共地下黨員杜仲和老師,在杜仲和的影響下,他對中國共產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逐步樹立了革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受其影響,其兄張孝伯亦由一個普通城市知識分子成長為一位愛國學者、詩人,解放后受聘于上海文史館,參與編篆了《詩韻新編》等多部重要圖書典籍,有《遁天樓詩存》一集流傳于世。 1937年,“七七事變” 爆發,侵華日軍向我國發動了全面侵略戰爭。在國破家亡、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情形之下,張太沖毅然決然,與淮上革命老人張耀西以及齊大年、濮良貴等青年進步知識分子一起,組織了一支“淮上抗日民眾流動宣傳隊”,張耀西任隊長,他任副隊長,積極投身抗日宣傳工作。這支宣傳隊在他的帶領下,編印抗日資料,編寫抗日小節目,散發抗日宣傳資料,有時甚至冒著敵機轟炸和敵特漢奸的破壞,深入城鄉向廣大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的形勢和道理。1938年,這支宣傳隊一路宣傳到武漢,深受沿途軍民的歡迎和好評。在武漢,經共產黨員張如屏、張世芳(方冰)及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推薦,張太沖輾轉奔赴延安,進入陜北公學學習,并于當年11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39年元月,經過一年半時間的學習,張太沖在陜北公學結業,被分配到彭雪楓領導的八路軍游擊第六支隊政治部做民運工作,后任獨立大隊政委。在此期間,他曾率隊在津浦路東阻擊破壞抗戰的國民黨第十四游擊縱隊馬馨亭部去泗州,并巧妙設伏,幾乎全殲馬部。在戰斗中,張太沖充分調動廣大指戰員的戰斗熱情,巧妙利用地形地物,自己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直至取得戰斗的全面勝利。同年秋,他調任淮上工委書記。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張太沖被組織上調回家鄉鳳臺縣,負責開辟新的抗日革命根據地,擔任中共鳳臺縣辦事處主任,駐地離鳳臺縣城四十華里之遙的偏僻鄉村——潘集。根據斗爭需要,辦事處不久改為鳳臺縣抗日民主政府,張太沖被任命為縣長,為家鄉的抗日斗爭和民主政權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41年,張太沖調任皖北泗北縣辦事處主任,同年八月改任泗南縣縣長、縣委書記,并在銅山縣組織成立紅色政權。1946年6月后,歷任邳、濉、銅縣縣委書記。 1948年秋,淮海戰役方興未艾,張太沖調任渦陽縣縣長,不久又調任闞疃縣縣長,在兩地為動員廣大人民群眾支援前線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闞疃縣撤銷,張太沖調阜陽地區,升任專區行署副專員。任職期間,他按照分管工作職責,經常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民意,指導地方政府做好各項工作,深受干部群眾稱贊。 1951年,張太沖調淮河水利委員會,擔任工程部副部長。在此期間,他帶領有關負責人和工程技術人員深入淮河干、支流域,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實地勘察工作,掌握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治理淮河的決策意圖,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據,并且著手解決了大量實際問題。后因與安徽省委某領導意見不合而受到排擠,于1954年離開安徽調河南省工作,先后擔任河南省計劃委員會和基本建設委員會主任等職,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在河南省工作的十余年間,張太沖依然保持著戰爭年代的老傳統、老作風,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張太沖離休后住鄭州市省直干休所。1998年9月30日病故,終年91歲。
(右為丁文山) 抗日英雄丁文山 文/胡煥亮
1901年丁文山出生在汪家廟丁家崗(今屬平圩鎮)的一戶貧苦人家。由于家境貧寒,他僅讀過兩年私塾。他當過學徒,做過生意,幼年的他飽嘗人間世態,對污吏劣紳的惡跡,人民的疾苦,常有不平之辭。他為人正派,辦事公道,排行老四,人又稱“丁四老板”。 |
|
Copy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www.joosabsweets.com
淮南圖片網 版權所有
地址:淮南市陽光國際城南區7號樓507室
備案號:皖ICP備15022074號-2
電話:13505548206、18949682288
郵箱:1147587489@qq.com
網站特聘律師:胡蓉
技術支持:淮南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