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城老街留下的記憶(之一)

在安徽桐城有這么一個鮮為人知的小鎮,它像一顆珍珠,歲月的風塵蒙垢了光輝,塵封在時光的記憶里,慢慢的老去。

這個小鎮叫孔城,鎮上有條老街,走在孔城的這條老街上,處處可以感受到歷史的無情和滄桑。

據文獻典籍資料并以出土文物佐證,孔城的歷史當追溯到先秦的西周時期。

春秋中期,桐國(今桐城市北部及鄰縣周邊區域)為楚屬附庸小國。隋朝至唐朝漸成水鎮雛形,宋朝時孔城已經成為淮南路舒州桐城九鎮之一,被譽為江北名鎮。

孔城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三國時呂蒙在此屯兵筑城,此城當時是“空城”,后取諧音孔城。民間另有說法,古代孔城境內森林茂密,孔雀翔集,因此而得名“孔城”。

孔城老街至明清時期發展到鼎盛,大放異彩,商賈云集,百業興盛,成為桐城乃至周圍幾縣的商貿中心。

孔城是屬水的,漂浮在溝河縱橫,塘塥密布的水網之上,可謂是江湖通連。明清時期孔城河的水是直通長江的,如今的孔城河航道因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樅陽大閘的興建而停運,黃金水道從此關閉,老街逐漸的失去了喧鬧和繁華,但古鎮老街的天然背景和氣場還在。

老街長達兩公里,孔城老街古建筑多達118幢,臨街商鋪多達300多家,這足以佐證這條老街當時繁華的盛景。

街鋪房舍屬于徽派風格,以黛瓦、粉壁、馬頭墻為表形特征,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木鏤花窗,飛檐翹角,磚雕、石雕、木雕盡顯玲瓏,頗具江南水鄉特色。

孔城老街臨街為商業鋪面,后堂為宅室坊間。兩側的房子是統一色調的灰色,門面墻壁由豎立的木板構成,卻與屋頂的瓦片渾然一體。

孔城老街整體建筑格局基本保持北宋古鎮的時代特色,現存建筑大都為清咸豐年間以后的晚清及民國時期,多呈數進四合院式二層磚木結構特色。

街上的商宅大院有黃家、蔣家、姚家、鄭家等大屋和倪氏大宅。

整個街區古樸蒼勁,秀氣玲瓏。是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體量最大,原汁原味的一條老街。是江北至今保存最為完整、體量最大、原汁原味的一條老街。

古老的木門,整齊的石磚,似乎都記錄著那些不為人知的歲月。

老街雖同屬徽派古鎮,其建筑雖談不上精致,也算不上靈秀,然而一石一板間,都散發著一種歷史的滄桑。

最顯眼的要數層疊向遠處延展的麻條石路面,以及夾在路面兩側挨挨擠擠的灰色板房,可能是受人們經年踩踏的緣故,石板路上面時有坑洼和殘缺,全都黝黝發著亮光。

它不像大多數江南古鎮那樣,河道中央穿過。漫步孔城老街,自然就沒有了一般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人家,沒有水鄉小鎮的清幽嫵媚,但是,它悠長的街巷,轍痕的石板路,古韻猶存,那些寂寥的庭院,古色斑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