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杰詩集《尋找詩意扶貧的鄉愁韻腳》今日舉行首發式

陳佩杰詩集《尋找詩意扶貧的鄉愁韻腳》首發式,今日在淮南潘集區賀疃鎮秦萬村隆重舉行。
市作協副主席王運超主持了首發儀式。


市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張波;市廣播電視臺副臺長王俊;潘集區人大副主任張文道、副區長程曉玲、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汪詩明,以及省市媒體記者30余人出席了首發式。


陳佩杰先生網名大胖白魚,淮南市作家協會會員,記者,供職于淮南廣播電視臺,現任秦萬村扶貧專干,陳佩杰出生在農村,向又工作在村里,其思緒常觸鄉情,曾在報紙雜志、網絡等媒體發表大量以鄉愁為主題的詩歌、散文、雜文等,在駐村扶貧一線深入生活創作了大量的扶貧題材詩歌,被稱為“扶貧詩人”。


陳佩杰說:“隨著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貧困戶的喜怒哀樂,駐村幫扶工作的酸甜苦辣,繁難細重,一起涌向心頭。特別是夜晚時,靜臥在扶貧工作隊駐地——空曠的廢舊老村部一間老房里,孤悶難眠,思緒繁雜”“回味扶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一種東西卻始終在心底涌動,觸及靈魂。現在想來,這種東西就是深深埋在心底的鄉愁。”顯然,這里的“鄉愁”既有傳統意義上的鄉愁,但含義卻又更加豐富、博大與深厚。整部詩集,我們可以讀到,詩人陳佩杰先生以真實飽滿的熱情,以樸實真摯的語言,以一個扶貧戰線的親歷者、見證者與記錄者的身份與視角,記錄了發生在秦萬村的扶貧事跡,書寫了一個扶貧工作者較為豐富復雜深刻的內心體驗,表達了他在這段難忘的歲月里的獨特而美好的生命感受,抒發了扶貧工作者對黨對鄉村對國家對人民特別是對貧困鄉村的人們深厚而熾熱的情感,向國家與時代,也向黨和人民,當然包括他的家庭與詩人自己,獻上了一份誠實的不乏詩意的答卷。
陳佩杰先生的詩集《尋找詩意扶貧的鄉愁韻腳》在展現一種樸素的詩意,這種詩意是自他的樸實的語言中涌出來的,從他筆下秦萬村的麥苗、青蛙、小豬、甚至蘿卜、青菜中涌現出來的,更是從詩歌中扶貧工作者與貧困戶一件件普通感人的生活瑣事中涌現出來的。之所以具有著如此的詩意,也是因為這樣的詩意抒寫中,飽含著詩人陳佩杰先生濃郁的鄉愁,那種對家鄉的思念與回憶,那種對現實理想追求中所體現的人生價值觀與心靈歸宿和感情寄托,以及在響應黨與組織的號召積極投身到扶貧工作中的所體現的對實現人的本質價值的向往與追求,那種對“我”心深處本有的關愛奉獻創造的需要的喚醒、充實與釋放……這些正如西方哲人所說的,或許是“歌唱一個還鄉的種類的美”,也是我們民族在時代進步中,特別是在扶貧這樣偉大的世紀工程中,已經展現并將不斷煥發的生命與創造美的見證,是其中雖微小卻并非微不足道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對陳佩杰先生而言則是他一段特殊人生經歷的寶貴財富;對他的詩歌寫作,則無疑是一種積極的創作嘗試與富于個性的真誠的表達,也是他無愧于這個時代也無愧于這段扶貧工作的詩意的道出。
因此,可以說,這本《尋找詩意扶貧的鄉愁韻腳》詩集,是獻給這個時代的,也是獻給所有扶貧工作者的,更是獻給歷史與記憶的,而歲月不老,我們民族的鄉愁亦注定不老。讓我們祝福詩人陳佩杰在今后的創作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