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印象(6)
古城尋覓“黃金甲”
“等閑日月任西東,不管霜風著鬢蓬。滿地翻黃銀杏葉,忽驚天地告成功。”這是宋代詩人葛紹體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文,大意是:平時不太關心日月東升西落,也不太注意雙鬢都慢慢被霜風吹白。今天早晨起來,看見滿地翻滾的銀杏黃葉,才忽然驚覺,歲功告成,一年又要過去了。
在我國名山大川中,多有高大挺拔銀杏古樹的蹤影,它們歷盡滄桑遙溯古今,給人以神秘莫測之感,歷代詩人、畫匠多涉足于廟宇寺院之中,留下了許多流傳至今的詩文辭賦和潑彩墨畫,古銀杏與古文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
銀杏雄樹氣勢雄偉,偉岸挺拔,雌樹雍容富態蔥郁莊重。每當深秋時節,它們身披眩目的金袍,英姿颯爽,如天兵降臨,竟是滿城盡帶黃金甲,從容自如又波瀾壯闊。一陣風吹過,飄灑下無數金色扇面,貼著地面順風卷動,鋪就一地耀眼的錦繡,在日漸蕭瑟的冬日大地上,自成一片憾人心魄的輝煌色彩。



(壽縣清真寺古銀杏)
在壽州古城的寺廟中,雖幾經滄桑,仍完好保留著眾多古銀杏樹,迄今依然枝繁葉茂,濃郁蒼翠。如報恩寺內的兩株古銀杏樹,植于唐貞覌九年,皆為雄株,樹齡已達一千三百年,高約二十多米,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把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和東西廊房掩映在樹蔭之中。
孔廟內的四株銀杏,枝葉奇特,挺拔可觀,特別是大成殿前的一雌一雄兩株參天銀杏古樹,樹齡已達740年,上面枝葉相連,下面盤根錯節,飽經風霜,蒼勁古拙。






(壽縣報恩寺古銀杏)
清真寺是華東地區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院,始建于明代,院中銀杏樹數株、樹齡最大的達600多年,枝密葉茂,參天遮日,掩映著殿廡門廊,一派莊嚴肅穆莊重,每到深秋時節,便呈現出“滿地盡鋪黃金毯”的醉人景象。
如今,壽州古城現存的11株古老銀杏樹和其他歷史文物一樣,已被列為壽縣的歷史勝跡,受到格外保護。古銀杏樹是歷史厚度與文化積淀的外在表現,它見證著古城的發展變遷,是歷史生態文明的重要標志。


(壽縣城外銀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