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專訪系列報道
潘集區夾溝鎮劉集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紀 實
文/胡鳳茹
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從黨中央到地方基層,廣大黨員干部爭做脫貧路上的“領頭羊”,他們把脫貧攻堅看成是時代賦予黨員干部的光榮使命。戰斗在最基層的扶貧工作隊更是不辱使命、勇于擔當,在脫貧攻堅的一線站場譜寫了一曲激蕩人心的扶貧之歌。


淮南圖片網是一家積極投身公益宣傳的自媒體,2019年10月,淮南圖片網就參與了潘集區脫貧攻堅志愿者協會工作,積極主動地宣傳扶貧工作,講好扶貧故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輿論支持。2020年12月15日下午,圖片網王富夏站長組織部分作家和攝影師,在潘集區扶貧辦副書記王運超的陪同下,前往潘集區34個貧困村之一的劉集村采訪。


寒風凜冽,呼嘯著廣袤的田野,道路兩旁的冬青樹以及視野所及的隨風舞蹈的青青麥苗是這個季節特有的景致,這樣的景致提醒著我們,踏進劉集村,就是踏進了美麗的鄉村。在村委會兩層辦公小樓前整潔的廣場前,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潘集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湯凱同志與該村黨支部書記陶濤等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在會議室里一落座,湯凱便向我們介紹了該村脫貧攻堅的進展及成效。
劉集村位于夾溝鎮東部,全村有7個自然莊,12個村民組,現有農戶510戶,2410人。有耕地4056畝。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70戶162人,經過多輪精準識別、“回頭看”和動態調整增減,截至目前,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0戶、147人。經過鄉村干部、駐村工作隊不懈努力2014年脫貧9戶32人,2015年脫貧15戶41人,2016年脫貧10戶17人,2017年脫貧20戶35人,2018年脫貧11戶28人,并實現了村出列,2019年脫貧10戶10人。2020年,這個村努力克服疫情和汛情的影響,堅持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抗、補、促”專項行動為抓手,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

脫貧攻堅,是各級黨委政府第一政治任務。2017年4月30日,潘集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湯凱被組織選派到劉集村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掛職第一書記。湯凱駐村后,按照組織要求,堅持 吃住在村里,全身心投入到扶貧工作中,經過1300多個日日夜夜,與村干部一起奮斗作戰,實施著他的獨特的“520”(我愛你)扶貧工作目標。“5”是五通:通水、通路、通電、通迅、通有線電視;“2”是兩不愁,讓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0”是扶貧工作隊與老百姓之間是零距離。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扶貧工作隊下足繡花功夫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第一、抓黨建,促攻堅。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建立起強有力的村黨支部,才會有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才能帶領老百姓奔赴小康。過去劉集村的黨支部是軟弱渙散村,支部是一盤散沙,沒有號召力,也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黨支部沒有屬于自己的書記,即使有也是上級派來的。湯凱來了之后,通過征求意見,群眾推選,順利完成了村支兩委換屆選舉任務,組建了劉集村黨總支,村班子結構得到了改善。年輕的陶濤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長,成為脫貧攻堅的一名得力干將,積極配合扶貧工作隊,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一步明確了全體干部“抓黨建,促攻堅”的政治擔當。
第二、排查村情,精準識別。弄清每家每戶的實際情況,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過去,因某些村干部存有私心,有利用扶貧政策優親厚友的現象。扶貧工作隊駐村后,首先對全村的基本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對扶貧對象進行精準識別,發動群眾進行民主評議,堅持實事求是,應扶盡扶、不落一人、不錯一人,在此基礎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第三、抓好基礎設施建設。關于這點,我們是在扶貧隊長湯凱和村支部書記陶濤的帶領下,走村入戶,親眼目睹基礎設施建設所取得的成果。2010年前后,劉集村根據上級政府的統籌安排,響應新農村整體規劃,一個個散落的村子進行拆遷,村民們集中在劉集街上蓋起住房。但當時的基礎設施還是跟不上,從村委會到劉集街都是泥巴路,遇到陰雨天,大家都無法出門。周邊的水塘雜草叢生,垃圾泛濫,活脫脫的臭水溝。各家各戶的門口也是亂搭亂建,占據街道的路面。扶貧工作隊駐村后,多方籌集資金,實施生產道路、高標準防滲渠及溝塘清淤三個扶貧項目。整治5000米的溝渠,協調動員村民,拆除亂搭建筑,擴寬街道。全村每條通莊路都修成了水泥路,所有貧困戶入戶路都進行了硬化,極大改善了全村村民出行難的問題。

湯凱特有成就感的向我們滔滔不絕。近幾年,村里變化很大的還有吃水問題,過去都是吃井水、河水,現在家家都飲上自來水。再抬頭看看,那一根根水泥柱如一位位彪形大漢,拉起了高壓電網。街上也按上了路燈,夜晚都是燈火通明。村頭,還有兩處亮點,讓駐村扶貧工作隊感到自豪。一是劉集村污水處理站,全村居民排泄的污水,通過下水管道引入到這里,然后進行生物凈化,實現達標排放,這可是十里八鄉第一個有這樣的工程。二是在街頭建起了一座公共廁所,專門安排人打掃,里里外外清潔衛生,方便了那些上街趕集的村民。足以見證了扶貧工作隊是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著想。劉集街東西南北跨度很長,集中居住了幾百戶人家。我們行走在寬闊整潔的街道,情不自禁地為這新時代的美麗鄉村贊不絕口。那潔白墻壁上的美麗圖案,那一家店商郵局,那路旁精致的綠化帶,還有那十字路口上的健身器材,都是村支兩委、扶貧工作隊的為民辦的實事,是脫貧攻堅一份收獲。

第四、大力發展扶貧產業。脫貧的關鍵是要靠發展產業,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穩定脫貧質量。扶貧工作隊經過多方考察,吸取經驗,研究討論符合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可行途徑,努力幫助貧困戶找對致富門路。另一方面,又對貧困戶進行思想引導,集中學習和個別座談,結合宣傳政策法規,引導貧困戶轉變思想,激發主觀能動性,消除等靠思想,引導群眾積極主動發展產業。首先,增強“造血功能”,強力推進產業扶貧。村支兩委及扶貧工作隊制定了發展規劃,堅持多條腿走路,針對劉集村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稻鰍共養”、“稻蝦共養”500余畝,大棚蔬菜及泰國艷紅辣椒種植50余畝,發展畜牧養殖20余戶。湯凱向我們介紹了村里貧困戶養殖業和種植業的事例,一些致富金點子真是前所未聞,年收入也相當客觀,不僅讓我們大開眼界,也讓我們為之贊嘆。最典型的事例是一個60歲的五保戶養牛致富,按說他的吃穿住行、醫療都有了保障,但他說“我不能靠國家養活,我得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脫貧”。他去年養了四頭牛,今年養了六頭牛,純收入達三萬元,在村子里影響很大,從而促進了更多的貧困戶勤勞致富,使全村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提升。其次,增強“活血”功能,強力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通過推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力度,多形式盤活貧困村資源、資產要素,拓寬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新建了光伏扶貧電站、創立了農民合作社、購置三臺旋耕機對外發包,形成了穩定增長、可持續發展的村集體經濟。通過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改善現代農業生產條件,讓村級集體經濟強起來。

第五、大力發展教育扶貧,通過教育扶貧阻斷貧困的代繼傳遞。走到劉集小學的大門口,我們停下了腳步,被這個鄉村學校吸引了。推門而入,一群孩子和校長迎接我們。這里曾經也是破舊的矮房,如今是兩層嶄新的教學樓。校園里很寬敞,道路一邊是體育活動場地,一邊是綠化帶。有明亮的教室,嶄新的課桌椅,還有十幾個在編教師,學校的硬件設施好,師資力量過硬。湯凱特別重視教育,他說“我也是農村人,我也是靠讀書走出來的。村里所有適齡兒童必須上學,做到有學上,上好學”。目前該學校在校生達到300多個學生。今年疫情期間,村里孩子也通過線上教學,沒有耽誤一天學業。湯凱還給我們介紹了幾個教育扶貧的典型事例。一個叫何梅英的貧困戶,因三個孩子都上學,造成貧困,享受教育扶貧后,兩個孩子都考取了理想的大學,畢業后一個當了中學老師,一個考上了國家公務員。還有一個貧困戶娶了一個越南老婆,因是涉外婚姻,兩個孩子都沒有戶口。今年大孩子該到上學的年齡了,沒有戶口上不了學,家長再急也無能為力。湯凱更是心急如焚,他花去大半年的時間,到市區、跑省城、奔南京,為這兩個孩子的戶口問題到處奔跑。久經曲折,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于落實了孩子的戶口,讓他如期的走進了學校大門。今年全村又有6個孩子考取了大學,村里拿出一部分資金獎勵這些大學生,每人獎勵1000元,這在鄰村中又是第一個。扶貧先扶智,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也讓我們看到了教育扶貧的巨大成果。
第六、不斷完善醫療保障。農村人最怕的是生病,一人大病,幾乎傾家蕩產。現在有了醫療保障,每人每年只交納280元,生病住院就能報銷70%多。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等制度范圍,“351”“180”等醫療保障制度得到全面落實,常見病、慢性病能得到及時治療。湯凱說有些貧困戶享受到這些醫療保障,比那些離休的老干部待遇還高。

短短一個下午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我們的所見所聞,已經深刻的感受到劉集村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變化:村容村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干部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基礎設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發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成果來之不易,不僅有黨的政策做后盾,還有一批任勞任怨、甘于奉獻的扶貧干部沖鋒陷陣。湯凱帶領扶貧工作隊努力克服松勁懈怠思想,保持定力耐力,發揚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始終保持昂揚奮斗的精神狀態。堅持把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作為檢查脫貧攻堅的首要標準,下大力氣解決貧困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四年來,湯凱與劉集村的干部群眾打成一片,建立深厚的革命感情,深受群眾的愛戴。村支部書記陶濤告訴我們,眼看著脫貧攻堅即將完美收官,群眾們怕湯隊長離開這個村,都紛紛向村干部反映“你們一定要想辦法,讓湯隊長繼續留在這里”。面對近幾年脫貧攻堅成就,湯凱充滿感情地說,“讓劉集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全面奔赴小康,是我們扶貧工作隊最大的心愿,劉集村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